中共龍港市委宣傳統(tǒng)戰(zhàn)部 主管
龍港市融媒體中心 主辦
溫州新聞網(wǎng) · 龍港支站
航拍龍港新城池長峰/攝
我的家鄉(xiāng)龍港是一個了不起的地方,它不僅擁有“中國第一鎮(zhèn)改市”“中國農(nóng)民第一城”等政治明星身份,胸前更是掛著“中國禮品城”“中國印刷城”“中國印刷材料交易中心”“中國臺掛歷集散中心”“中國非織造材料產(chǎn)業(yè)集聚示范基地”等5個熠熠生輝的“國”字號勛章,最為家喻戶曉的是龍港人的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和造城故事:就像鰲江江堤內(nèi)灘涂上的咸菁和紅樹——別的植物難以立足的鹽堿地,正是它們扎根滋長的地方。
咸菁現(xiàn)今聽到少了,鰲江外灘上常?匆,在人們口中成了“不知名兒的黃花野草”,但就是這種野草曾經(jīng)是龍港造城史上的功臣。龍港雖然臨江面海,但卻不是水碧沙明的地方,挨著海的蘆浦、舥艚這些海濱地帶千百年來就是一片黃泥涂,連海水都是渾濁的。每次漲潮都意味著海水拍打陸地,便意味著泥沙淤積,淤積多了便形成土地。但這些鹽堿地是不能耕種的,農(nóng)耕文明時期的龍港先輩為了獲得耕地便組織起來,出動成百上千的勞動力,筑成東塘,東塘大堤東面擋住咸潮,西面便是圍墾地,圍墾地上播上咸菁種子,咸菁是一年生草本植物,播種下去以后就任其自生自滅。春天萌芽抽穗,夏天瘋狂滋長,秋天開滿黃花,冬天果熟結(jié)莢,農(nóng)民需要和收拾油菜花一樣打倒剝皮,收好種子,待次年又重復一輪。這樣輪番幾年,鹽堿地便被淡化,才可以改種糧食作物。再過幾十年,堤塘外淤積的土又漲高了,就筑第二道堤再圍墾一次,然后第三道堤、第四道堤,堤多了就把最舊的拆掉,堤里面便形成了土地,土地多了便形成了村落,如今的林家院、涂廠這些村落便是這么來的。
這樣與海爭地,化滄海為桑田的故事可歌可泣,就是周期太長、代價太大,如果趕上超強臺風,風暴潮合伙沖毀堤塘,那淡化的土地又得鹽堿化。有沒有更加簡便的方法?于是人們想到了“海岸衛(wèi)士”紅樹林。
紅樹有著太多的習性與眾不同。紅樹從外表看,一點也不紅,它的葉子是綠色的,樹皮是黑褐色的,只有遭遇砍伐后,樹干氧化才會變成紅色,這種顏色主要來源于樹體內(nèi)含有的一種叫“單寧”的物質(zhì),使紅樹在被氧化的部分變得鮮紅,并且具有天然防腐劑的功能,確保樹體在海水中不被侵蝕腐爛。它是植物,卻具有胎生習性,像動物一樣繁育后代;它生長在泥土里,“根”卻反竄出來,露出地面呼吸,維持植物的正常生長。
紅樹是植物界的孫行者,有著神通廣大的本領。高出灘涂半米以上是紅樹的根,交錯纏繞,根連著根、枝纏著枝,穩(wěn)扎灘涂,能夠抵御臺風。風浪進入紅樹林,不斷碰到樹體,一部分風折返在林前形成窩風區(qū)消化掉,一部分風前行又不斷碰到樹體,不斷減弱,這樣能夠有效地防止海潮大風對農(nóng)田和村舍的侵襲。據(jù)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(shù)據(jù):沿岸100米的紅樹林可以將潮汐能的強度降低70%,如果沒有紅樹林,全球每年增加1500萬人有洪災風險。它是氣候變化減緩器,每年捕捉的二氧化碳相當于燃燒30億桶石油的排放量。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,既可以保護泥土不被海潮沖走,又可以阻擋被雨水自陸地上沖刷下來的泥土。它的落葉掉入海中,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的腐爛,就轉(zhuǎn)化為養(yǎng)分豐富的食料,供魚、蝦、貝類和螃蟹食用。
據(jù)龍港方志記載歷史觀測:一般海涂自然淤積,每年只增高1至2寸,要隔三十年才能圍墾一次,并且只圍墾100-150寬的面積,營造紅樹林后,每年能使海涂增厚4至5寸,圍墾期可以提早7~8年,圍墾區(qū)可達300-400米寬。
這些都是先輩們與海爭地的歷史性總結(jié)結(jié)論,如今機械化造地不需要過度依賴堤壩和植物了,龍港新城4萬畝海域變成陸地,依賴的是高效的絞吸船、吹填機,但那種不向命運低頭,與海爭地的斗爭精神需要一直傳承和發(fā)揚。
2023年11月,國家林草局將新美洲紅樹林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,這片450畝的紅樹林占浙江省紅樹林總面積16.5%,已經(jīng)成為我國紅樹林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延伸最北的地區(qū)之一。
跑步到新美洲紅樹林歇一歇、走一走,時常能看見外地來的旅游大巴,他們專門為了這片紅樹林而來。紅樹林與人們走得越來越近了,從郊區(qū)到了市區(qū),用途也從單純抵御風暴潮,延伸到了旅游觀光、凈化空氣、美觀造景等。魚翔淺底、紅樹成蔭、白鷺翩躚……漫步紅樹林棧道上,入目的是枝繁葉茂、高低有致的紅海欖、楝樹、秋茄,一頂頂青翠的樹冠形成了一片廣袤無垠的綠色海洋。一陣陣風拂過,紅樹林翩翩起舞,像一幅美麗的畫卷凌空展開。
在龍港這片土地上,40年來,龍港人一直做著城市夢:1984年,從5個小漁村、5000人口、3個集體企業(yè)起家,不依賴政府財政,依靠百姓力量、用市場化方式建成“中國農(nóng)民第一城”。2016年開展國家新型城鎮(zhèn)化綜合改革試點。2019年8月,夢想成真,設立縣級市,為中國第一鎮(zhèn)改市,而今版圖183.99平方千米,轄102個社區(qū)、約50萬人口,2023年創(chuàng)造GDP409.49億元,增速溫州第一,浙江第四。
在龍港這片土地外,10萬龍港人櫛風沐雨、敢闖敢干,像咸菁和紅樹一樣,置身風口浪尖,投別人不敢投的行業(yè),做別人不敢做的生意,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的拼搏,從一無所有到日進斗金,從無名小輩到創(chuàng)建一流企業(yè),實現(xiàn)財富自由,榮歸故里。有些回來貿(mào)易、有的回來探親、有些回來養(yǎng)老,雖然在大城市有房子,但都得在龍港留一套房子,每年按他們的話說是“老家的氛圍讓我感到無比的溫馨和親切,仿佛回到了童年時光,讓我放下了所有的煩惱和壓力,享受這份安寧與平靜。”
回到家鄉(xiāng)的老板、鄉(xiāng)賢最喜歡做的事情便是在外灘上跑跑步、散散步,吹吹略帶海鮮味的江風、聽聽起起落落的江濤、看看別具一格的甌南大橋,摸摸自強不息的咸菁和紅樹,總能讓人有聯(lián)想起自己篳路藍縷的創(chuàng)業(yè)故事,總能分泌些多巴胺讓自己興奮,更能置身“向東是碧波大海,向上是明凈天空,向前是詩和遠方”的美好意境。
編輯:陳文雅 責編:金道漢監(jiān)制:李甫倉